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意见》为中医药领域的商标品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从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国际化布局到文化传承几方面作出部署,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中医药品牌有望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马治国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聚势谋远促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对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了一批重要改革举措、重大制度机制、重点工作任务,为中医药产业指明了清晰的前进道路。”马治国表示,《意见》提出一系列措施,部署推动中医药领域的商标品牌建设,如通过鼓励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支持中药大品种的创新改良,推动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从而增强中药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药品牌的可信度和市场认可度。
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九芝堂)依托深厚的品牌历史,通过核心产品和研发优势形成了显著的市场竞争力。《意见》印发后,九芝堂备受鼓舞。“从传承创新、资源整合、金融赋能到国际合作,《意见》为中药商标品牌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全方位激活了中药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动能。”九芝堂副总经理务勇圣向记者表示,商标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尤其在中药领域,知名品牌通过与道地药材、传统工艺等核心价值深度绑定,既为产品提供了质量信任背书,又能促进企业强化质量管控,实现以品牌引领创新、以创新反哺品牌的良性循环。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实现自主创新颇具潜力的领域,无论是青蒿素治疗疟疾,还是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都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鲜活案例。《意见》将科技创新贯穿产业全链条全环节,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到终端全链条保障中药质量。“这有利于确保中药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为中药品牌建设提供坚实的质量基础,助力提升中药品牌的市场信誉和消费者认可度。”马治国表示,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打造一流的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不仅能显著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为品牌增添科技魅力,进一步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活跃,《意见》对推动中药开放发展进行了深化部署,提出完善中医药国际合作机制,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这些举措为中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助于提升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夯基筑本绘新篇
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商标品牌保护有助于创新成果转化的实现。例如,南通精华制药坚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培育了“南通牌”“季德胜”等知名商标,借助“商标+保密配方”“商标+科技创新”等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维护了品牌产品的特性,也保障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出了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产品。
“加强中医药商标品牌建设,是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马治国表示,希望各地能够强化政策落地,完善地方配套制度,结合区域特色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实施中药材品牌培育计划,打造中药材特色品牌。在产业融合上,深挖区域特色,支持建设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培育壮大区域中药材龙头企业,鼓励对已上市中药进行再评价和改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中药优势品种和特色品牌,形成“一省一策”发展路径。
“中医药老字号历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岁月洗礼,积淀了深厚的科研底蕴与商誉,然而,与之相关的商标抢注及侵权纠纷屡见不鲜。”马治国建议,中医药企业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建设,规范商标申请、使用和宣传,加强商标品牌风险防控和商誉维护;树立商标先行的品牌意识,提高商标设计水平与申请注册质量,塑造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提高商标海外布局水平,运用商标法律制度,有力维护在海外的商标权益,增强品牌国际竞争优势。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商家泉建议,中医药企业在“出海”进程中,前瞻性的商标战略布局既是打通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密钥”,也是防范国内外主体抢注商标的核心防护机制。因此,广大中医药企业应针对企业字号及核心产品品牌等标识及时进行海外布局,形成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及图文组合商标的立体矩阵。在具体实施层面,企业应基于业务发展前瞻性选择商标指定国家和地区,并根据自身需求选用合理途径提交商标注册申请。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中医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使用证据留存、管理体系,通过专业机构统一对国际注册商标进行管理、监测,从源头上阻断抢注情形的发生,以期更加全面有效地保护企业商标权利。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汇聚多方力量。”马治国表示,期望各地紧扣《意见》的贯彻落实,持续细化并优化各项措施,推行品牌分层次培育战略,有序构建中药商标品牌的多层次矩阵;推动中药老字号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引领力,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开发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和中医药非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加强文化传承和品牌建设;培育知名中医药商标品牌,打造优势区域品牌,推动中医药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优势叠加、融合发展。(本报记者 王国浩)
时 评
商标品牌铸就“强引擎”
中医药产业迸发“跃升力”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擘画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并要求通过“实施中药商标品牌战略,培育中国知名中药商标品牌”来“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商标品牌是现代市场竞争的核心影响要素,《意见》关于实施中药商标品牌战略的要求与部署,增添了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指明了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商标品牌保护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中医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意见》要求“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以便强化道地药材的独特性,确保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标志强调特定地域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能够实现对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也有助于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养殖。如云南文山三七依托地理标志,通过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了当地三七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和有序开发,推动了区域内三七种植的规范化发展,形成了“产地认证+品质保障+品牌溢价”的高效发展模式。地理标志商标具有集体属性,这决定了其有利于整合中小农户与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聚集能力,有助于中医药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高地。如江苏洋马菊花依托地理标志,实现药用菊花的规模化种植并带动了其他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年产菊花、瓜蒌、丹参等各类中药材干品7万吨,年销售额约6亿元。
商标品牌保护革新中医药产业发展理念,引领中医药产业的品牌化发展。长期以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产业链难以扩展的问题,许多中药材的种植停留在初级原材料供应阶段,附加值较低。商标品牌保护催动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模式的变革,有助于引导初级原材料的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相关产业从“卖原料”到“塑品牌”的价值跃迁。
商标品牌保护破解中医药产业认知壁垒,支撑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着文化隔阂与法律障碍,而商标海外布局正是关键突破口。一方面,“现代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的特征决定了中医药“走出去”离不开商标品牌的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商标是国际市场通行的信息标识,是全球消费者认识商品或服务的媒介。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医药产业进入“质量驱动”的发展新阶段。商标品牌是中医药产业在新阶段发展的重要推力。实施中药商标品牌战略,需要中医药产业自觉提升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并依法加强商标品牌国内外布局,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主体在地理标志申请、商标品牌国际保护等方面对中医药产业予以更多支持。只有将商标品牌战略深度融入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商标品牌在产业发展中的筑基、引领和保障作用,方能达到《意见》所期“传承创新并重”“竞争能力强”的目标,方能实现新时代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 徐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