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力争到2027年底,全省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布局更加合理,商标品牌指导站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商标保护的法治环境不断完善……日前,《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关于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为辽宁省以商标支撑助力企业品牌建设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这份《指导意见》直面辽宁省企业在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过程中面临的深层痛点,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围绕商标注册、保护、运用三大核心环节系统布局,以期充分发挥商标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充分释放品牌价值,助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辽宁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夯实培育基础
《指导意见》将商标注册便利化作为首要任务,提出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规模、商标申请量、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优化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布局,并建立健全窗口建设管理、业务培训和指导监督等工作机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窗口研究制定服务规范,为申请人提供预约、上门等各种便民利企的特色服务。
“‘小窗口’发挥着‘大作用’,《指导意见》抓住了提升商标注册便利化的‘牛鼻子’,能有效降低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和县域企业的制度性成本。”烟台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超政表示,通过优化服务网络和服务模式,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窗口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加油站”作用,进一步发挥商标品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辽宁省,“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同时,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这里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海等产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们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不少企业存在着商标战略意识不足,管理体系不够规范等问题,商标品牌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辽宁省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为此,《指导意见》从制度方面发力,着力构建多层次商标发展体系,提出强化农业品牌特色化,重点围绕人参、草莓等十大优势农产品打造地域标志品牌;推动制造业“商标+专利”融合,支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科技型品牌;提升服务业商标意识,引导文旅、餐饮等领域塑造差异化服务品牌等具体举措。《指导意见》还特别提出,构建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为核心,企业商标为支撑的“母子品牌”发展体系。
“《指导意见》在商标品牌培育方面立足于地方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来确立重点任务,这种融合发展理念可实现产业链的拓宽和延伸。”在王超政看来,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的核心是创新培养、重点是法律保护、关键是文化滋养,《指导意见》抓住了商标品牌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构建保护屏障
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商标品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保护机制建设上,《指导意见》注重完善商标保护司法、刑事和行政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提高办理移送案件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构建协商、调解、仲裁与诉讼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保护合力;强化执法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侵权线索识别效率。《指导意见》还特别提出要加强海外布局引导,编制国际商标注册指南,建立跨境维权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走出去”风险。
同时,《指导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建立“辽宁省重点商标服务指导名录”,开展“商标赋能 品牌强基”三年行动,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有意愿的规上企业和有品牌发展潜力的优势特色企业纳入名录,进行重点培育和保护。
“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理念,通过对名录中的商标进行跟踪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供品牌建设、维权援助等个性化的服务指导,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商标保护‘一刀切’的弊端。”王超政表示。
激活价值动能
在品牌运营方面,《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商标资产市场化运作,重点打通价值转化路径:依托全省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畅通商标交易渠道,鼓励企业开展授权许可、质押融资等运营活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商标质押贷款及配套保险产品。
“我们鼓励企业跳出传统商标管理的局限,将商标视为战略资产进行参股控股、重组合并,通过商标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战略扩张。”辽宁省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提出的“质押+保险”的双重设计,既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又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有望提升商标质押贷款的市场活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将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牵头,联合市场监管、农业、商务等部门合力推动政策落地生根。”辽宁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一批兼具东北特色与国际竞争力的辽宁品牌,必将成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一张张亮眼名片。(本报记者 黄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