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初秋时节正是桂圆大量上市的时候。一串串黄褐色的桂圆坠在枝头,散发着清甜的香气。
“在‘博白桂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加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的桂圆肉产品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博白县桂圆产业协会会长、广西广投干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浪华望着丰收的桂圆,高兴地说。
博白县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桂圆肉加工县域集聚区之一。1992年,博白县被命名为“桂圆之乡”。2018年,“博白桂圆”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今年博白县桂圆种植面积达12万亩,全县从事桂圆种植、桂圆加工人员超15万人,全年可加工鲜果8万余吨,产出桂圆肉9000多吨、桂圆干700吨左右,产业链综合产值将突破8亿元。”邓浪华表示。如今,博白桂圆已逐步实现了“中国桂圆看广西,广西桂圆看博白”的产业佳话。
品牌引领,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作为博白桂圆的核心产区之一,三滩镇桂圆加工产业独具规模与名气。近年来,在“博白桂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强势带动下,博白县的桂圆产业迈入了标准化、品牌化、高附加值的发展新阶段。
“博白桂圆色鲜、肉厚、味醇,特别受消费者欢迎。”广西涛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涛涛公司)总经理黎涛表示。该公司作为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集桂圆肉、荔枝干等农产品种植、加工及销售于一体,已从早年“骑摩托车走村串户收购”的传统经营模式,发展为拥有6500多平方米厂区、1500平方米的十万级净化车间的现代化企业,并与北京同仁堂、大参林等知名企业建立稳定合作,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市场边界拓宽的同时,产品附加值也显著提升。黎涛透露,公司近年来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合作,陆续推出桂圆肉、桂圆人参羹、桂圆糕等20多种深加工产品,极大丰富了产品线,提高了品牌溢价能力。
同样依托“博白桂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的,还有“客家桂圆”等一批本土品牌。它们通过“公司+地理标志商标+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模式,整合上下游资源,在延续传统工艺的同时,引入标准化品控和现代化营销,使博白桂圆从“土特产”蜕变为有身份、有标准、有市场的区域品牌。
多维赋能,构筑发展长效机制
博白桂圆产业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曾经,该产业一度面临“有产品无品牌、有品质无标准、有市场无溢价”的发展瓶颈。为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玉林市与博白县多部门协同,从科技、品牌、市场三大维度综合施策,系统构建品牌成长生态。
科技赋能,夯实品质根基。依托博白桂圆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项目,博白县从源头和技术两端发力,扶持“石硖”“储良”等优质品种,精准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种植。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2家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建成2个标准化种植基地,为桂圆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品牌赋能,打造“金字招牌”。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核心,玉林市与博白县持续打响品牌名片,成功培育了“客家桂圆”“涛涛”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本地知名桂圆商标品牌和涛涛公司等8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024年,“博白桂圆肉”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榜单显示,“博白桂圆肉”“博白桂圆”品牌价值分别达9.19亿元、7.03亿元。
市场赋能,拓宽产销渠道。为让博白桂圆“走出去”,博白县主动搭建对接平台。今年6月,“桂字号”博白桂圆产销对接活动在重庆举行,4家企业达成4200万元合作,产品首次规模化进入西南地区的商超。在国际市场上,博白桂圆加工品已出口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逐步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博白桂圆产业向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升级。”博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局长黎小红表示,博白县正规划建设桂圆商贸物流加工园、中国桂圆之乡田园综合体等,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从“卖产品”向“卖桂圆主题体验、卖乡土文化”延伸,让博白桂圆香飘四海,为三产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通讯员 胡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