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体育无形资产是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从中观层面看,各种形态的知识产权的发展是不断提升体育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从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微观层面看,体育产业的经济特征和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强度不足这一现实决定了很多时候商业模式的构建需要基于知识产权来进行,例如很多大型场馆要想实现盈利仅仅依靠租金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不断培育各类知识产权,通过创造新的价值来实现盈利。
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是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整个制造业,这意味着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程相对较慢。总体上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依然处在从“微笑曲线”中间的制造向两端,即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端转移,可以说这一转移过程是否顺利对于整个体育用品制造业能否持续保持一定的增速至关重要。而研发创新就意味着大量新产品、新技术以及专利等各种知识产权的产生。另一端,品牌营销同样意味着基于消费者的关系型无形资产所形成的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价值需要不断得到提升。
知识产权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是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一般认为体育服务业作为典型的生活性服务业,存在所谓的“鲍莫尔病”。欧盟发布的体育产业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其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国民经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80%,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截然相反,截至2019年,我国体育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劳动生产率,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在其中的作用远高于欧洲体育服务业。出现这种差异表明在欧洲发展较好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体育商业模式在我国难以生存,必须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可以说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发展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正因为知识产权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极为重要,我国先后出台的众多体育产业政策中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发展,相关政策措施一以贯之、不断深入。例如《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化运营。建立体育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完善评估制度。支持各类体育协会采用冠名、赞助、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发其无形资产”,这一时期政策高度重视向市场释放和盘活存量知识产权,同时为激励更多社会资源进入体育产业知识产权领域做好体制机制准备。在刚刚发布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知识产权的价值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毫无疑问,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价值的知识产权的发展将会是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进程中亮丽的风景线,其必将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王裕雄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