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代理
商标代理
企业年检代理
经济信息咨询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 -- 商标新闻

“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超10%——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撬动万亿级体育大市场

2025-10-28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今年上半年,体育用品进出口总额超155亿美元;‘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这是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发布会上晒出的体育经济“成绩单”。

  当“村超”球场的欢呼声穿透夜空,当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玩偶被游客抢购到断货,当国产品牌运动鞋出现在海外运动员的训练场上——如今的中国体育产业,早已不只是赛场竞技,而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经济新蓝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引领生活方式转变、带动就业有效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这幅蓬勃发展的图景中,知识产权如同隐形引擎,正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一时爆火到长久红火

  如今,体育赛事的经济魔力越来越强。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带动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40%以上。F1等热门职业赛事门票销售火爆,去年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群众赛事活动不断创新,“村超”“浙 BA”等一批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火爆出圈,有力促进了消费。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知识产权正悄悄守护着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

  “知识产权如同体育产业里源源不断的金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体育产业专家王雪莉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赛事和运动员个人的 IP都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增量和极强的成长性。知识产权对于体育产业相关产品、服务不仅起到了权益确定、身份标识的作用,还起到推动其版权、品牌价值稳定且持续增长的作用。

  “像赛事直播、吉祥物开发这些能带来收益的环节,只有做好版权保护,才能守住赛事的商业价值,避免辛苦打造的 IP被蹭热度。”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副会长、艾媒咨询 CEO张毅向记者表示。

  杭州亚运会早在赛事开幕前,组委会就给会徽“潮涌”、吉祥物都注册了商标、登记了版权,构建起一套全链条保护网。5000余款特许商品一上架就成了爆款,开幕首月销售额就突破10亿元,把亚运热变成了消费热。

  赛事要从一时爆火变长久红火,就得靠知识产权“上保险”。“尤其是在赛事 IP的品牌塑造上,商标能帮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像曼联、阿迪达斯这些国际品牌,它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把知识产权和品牌运营深度绑定。”张毅表示。

  “体育产业特别强调久久为功、长期主义,‘苏超’从爆火到长红需要打造、经营、维护好这一赛事 IP,市场主体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品牌意识,建立差异化的赛事形象、产品形象,为消费者提供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王雪莉表示,通过赛事策划、赛事运营真正将赛事的 IP价值和特点凸显出来,服务好目标人群,带来更长期稳定有实力的赞助、更好的转播、更高的关注度、更多的现场观众、更多有影响力的运动员,从知识产权的价值属性中长久获益,形成正向反馈的增长曲线。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在福建晋江的体育用品工厂里,碳纤维自行车车架轻盈得能单手举起,却能承受数倍重量;江苏苏州的实验室中,新款运动鞋底的缓震专利技术,能让运动员落地时冲击力减少三成。这些“黑科技”装备的背后,是专利技术在为体育制造业“撑腰”。截至2024年底,我国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较2022年翻了一番。体育领域的专利技术加速转化运用,智能健身镜、碳纤维滑雪板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一款装备的性能升级、舒适度提升,往往蕴藏着好几项专利技术,这也是企业能掌握定价权的关键。”王雪莉表示,某一品牌“占据”某一运动赛场很多年,背后靠的就是技术实力、品牌信用度,而这离不开专利、商标的保驾护航。

  打乒乓球的同时,身旁的大屏幕清晰显示球的运行轨迹、过网高度、速度、转速和击球者反应时间等数据,这是北京瑞盖科技股份公司(下称瑞盖公司)的“乒乓球回放评审系统”在大显神威。公司副总裁张卫华介绍,系统采用高精度乒乓球检测和跟踪算法,对球的轨迹和落点进行分析,为世界杯等多项乒乓球赛事提供回放系统视频裁判服务,并为国家队等各级队伍提供科学训练支持,助力校园乒乓球和青少年俱乐部发展。

  不只是乒乓球,瑞盖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鹰眼”已应用在足球、排球、台球、游泳等领域。目前产品已经服务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国内行业协会组织、全国赛事以及国家队和省级专业队训练。

  “我们的技术服务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张卫华表示。“走出去”的底气源自扎实的技术支撑。“中国鹰眼”融合了人工智能、嵌入式芯片、大数据、5G等技术,能够对多运动物体进行跟踪分析,实现毫米级超高精度。“我们聚焦自主研发,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近80%,先后取得了国内外50多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张卫华介绍。

  “知识产权为体育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提供法律保障,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风险。企业在新型器材、装备技术研发后,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可避免成果被侵权抄袭,保障研发成本回收与持续创新能力,形成研发-保护-收益-再研发的良性循环。”张毅表示。

  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出海

  《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达283.96亿美元,同比增长6.77%。“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整体呈现北美和西欧地区走强、日韩亚洲地区走弱,而越南、泰国、墨西哥、巴西、波兰等新兴市场潜力较大,成为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第二梯队的中坚力量。

  如今的中国体育品牌,正从“卖产品”向“创品牌”跨越,而知识产权就是出海路上的“护航舰”。

  今年上半年,我国体育用品进出口总额超155亿美元。福建、江浙的鞋服、器材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但不少企业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早期做代工,没自己的品牌和专利,出海时要么被侵权,要么因不熟悉当地法规而“踩坑”。

  “从做代工到创品牌,知识产权是关键跳板。核心是提升知识产权意识,保护核心技术、构建品牌形象。攻守兼备,守住规矩、展现价值。”王雪莉以李宁、安踏为例分析,李宁围绕“体操王子”的个人形象建立品牌联想力进行内涵型发展,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在海外形成独特辨识度;安踏的全球“买买买”收购品牌的外延型战略带来营收的快速扩张。

  张毅建议企业在出海前提前了解目标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做好商标布局,在目标市场尽早注册商标,做好检索,避免和现有商标冲突,还要考虑当地语言对商标价值的影响;定期做知识产权监测预警,发现潜在风险提前应对,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本报记者 李思靓)